全国免费服务热线

 

 

张光义

  张光义(19359),中共党员,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19622月毕业于莫斯科动力 学院无线电技术系。同年回国,历任第14研究所总体室主任,副所长、总工程师。他是我国第一部电扫描三坐标雷达和第一部大型相控阵预警雷达的主要技术负责人之一,1995年后担任载人航天工程中所需的三部大型精密跟踪雷达和一部相控阵雷达的总设计师,1997年后担任机载雷达技术负责人,1993年获光华基金一等奖,1994年获电子部科技进步特等奖。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从1977年到2000年,张光义同志一直担任第14研究所的技术副所长、总工程师;2001年至今,担任第14研究所科技委主任。作为一个大型研究所的技术负责人,主管全所技术管理、技术进步技术开发工作,需要有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站得高、望得远。他主抓的预先研究 
  工作在"七五""八五"期间完成了国家下达的几十个研究课题,使14所连续被评为预先研究先进单位。他还长期担任国家863高技术计划信息技术领域专家委员会委员,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兼职委员,在确定国家重要项目的研究方向和攻关途径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为领导机关的决策提供了很好的咨询意见,因此他本人也获得了国防科工委先进个人的荣誉。这是他工作严谨,善于思考,勇于开拓的结果;是他立足本职身先士卒,无私奉献的结果。张光义同志同时还是国内四所重点大学的兼职教授、博土生导师,为国内培养着雷达科研人才。他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其专著《相控阵雷达系统》一书是一部雷达专业的重要著作,在国内多次重印发行,影响深远。他在相控阵雷达理论上造诣深厚,工程经验丰富,并结合工作实际长期持之以恒地学习,注重培养年轻人才,对发展我国先进雷达,特别是相控阵雷达有突出贡献。他总是要求他的研究生首先要根据国家需要、任务需要、工程需要提出问题,想办法解决。要有创新意识,敢于怀疑一切,不怕失败,持之以恒。因担任领导工作的需要,他的研究领域总是具备前瞻性、先进性,是当之无愧的理论与实践方面的专家,但他并不习惯别人把他看成高高在上的专家,依然虚怀若谷谦虚谨慎;对待每一位同志,他都乐于相助、和蔼可亲。他的博土生这么形容他。"张院士是一位学者、仁者、韧者,不光有广阔的胸襟卓识远见,而且还是位虚怀若谷、虚心好学、礼让后生的前辈。这么好的人值得当作父亲去尊敬、去爱戴。"再苦再累的日子他都咬牙挺过来了。在物质极度匮乏、紧缺的年代,生活所迫需要四处奔波,但他从未因生活困顿影响工作,动摇献身国防的信念。文革时期,曾经因为"四人帮"的横行肆虐而遭受批斗,在那个困难的年月,张光义同志依然不屈不挠,坚持学习,潜心工作。"四人帮"被打垮的消息传出,一股热血直往他头上冲,他兴奋激动得彻夜未眠。张光义同志从中学时代就认真学习毛主席的哲学和军事方面的著作,他总是会自觉不自觉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指导自己的学习、工作,对他的人生起到了积极的影响。同许多有卓越贡献的科学家一样,张光义院士讷于言,敏于行,咸于思,如一位寻常的长者,平易而朴实。然而一旦对话题感兴趣,打开话匣,即如江水奔涌,滔滔不绝,敏捷跳跃的思维、简洁有力的话语,稍一分神,一个精彩的思想火花或许已擦肩而过。生活中的张院士喜欢读书和运动,关心国事,关注科技的最前沿……如今,光阴虽染白了他的双鬓,却没有衰老他年轻的心。他用十二个字简洁明了地概括了自己的人生态度。"关心国事,刻苦学习,勤奋工作,热爱生活。"年事已高的他本可以歇一歇,但他依然戴着一副l 500度的眼镜,在办公桌前,在资料室里,在测试现场,忙忙碌碌,穿梭不停……真是耿耿丹心照日月,指北"磁针"心向党1张光义同志将他全部的青春年华都奉献给了党,奉献给了国家!今年,张院士刚刚度过了他的七十大寿。孔子曰,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他早已是从容淡薄,宠辱不惊。张光义院士表示,当选为中国王程院院士是荣誉,更是责任和压力,他一直把这视为人生新的起点和里程碑,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做一块燃烧的煤,将自己的光和热,奉献给祖国和人民,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土暮年,仕心不已。"70岁的张光义同志依然锲而不舍、雄心不衰,始终马不停蹄革故鼎新,他开创了辉煌纳过去,又将扬鞭奋蹄迎向新的未来!